胡开宝、王琴:国际化视域下的外语学科发展: 问题与路径——以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科建设为例
摘要: 在当代,外语学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甚至愈来愈边缘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只有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努力实现与国际发展趋势对接,方能实现外语学科的快速发展。自 2012 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科将国际化战略确定为学科发展的主战略,大力推进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国际化,目前已发展成为以国际化师资队伍、研究性教学体系、跨学科研究体系和产学研结合为主要特征,而且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良好办学声誉的学科。
关键词: 国际化; 外语学科; 问题; 路径
1.引言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并且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而且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此外,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大学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以及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5 年,国务院发布 64 号文件,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
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指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
然而,在当代,外语学科虽然具有先天的国际化优势,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甚至愈来愈边缘化。一方面,外语学界一直将外语学科对国民经济的主要贡献定位于外语人才的培养和语言服务之上,而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却不能有效满足国民经济对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外语学界未曾充分关注外语学科在国民经济尤其是语言产业和国家智库建设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外语学科如何发展,是值得认真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外语学科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应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浪潮,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固守传统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阵地,还是直接投入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智库建设之中? 为此,本文将在梳理外语学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科建设的具体实践,深入分析国际化视域下外语学科发展的问题与路径。
2.国际化视域下外语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界定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将国际意识、国际视野或跨文化的观点与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高校职能结合起来的过程和趋势,旨在培养通晓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并能把握国际发展趋势的各行各业的领导人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还指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形成国际化的精神气质和氛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一般包括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和社会服务的国际化。束定芳(2013)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和学生的国际化。
2.2 国际化视域下外语学科发展的机遇
21 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态势,不同国家和地区高校之间的合作愈来愈广泛、深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高校合作。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使命,我国外语学科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重大挑战(沈骑 2015)。这不仅为外语学科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利用国际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提供了客观便利,而且还为外语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进修,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创造了不少机会与条件。此外,为缩短与世界一流高校教学和科研等领域的差距,国家大幅提高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投入,各级各类项目的立项与往年相比大幅提高。相应地,外语学科所获得的经费支持也同步增加。
应当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国民经济愈来愈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也相应地不断加速。这无疑需要一大批外语专业人才尤其是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显然需要外语学科来承担,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则更需要外语学科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支持。事实上,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外语学科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所处的地位更加重要。没有外语学科的智力支持,就谈不上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更谈不上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还应指出,许多高校重视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开展双学位联合培养,并大力推进全英语课程的建设,以吸引国际学生。无论是双学位联合培养还是全英语课程的建设,均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这显然需要外语学科的支撑。
鉴于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为外语学科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而且也凸显了外语学科的重要性,从而为外语学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胡壮麟(2015a)建议,在中国崛起的国际化背景下,应从跨学科和超学科的观点,扩大视野以更好地开展对我国外语教育改革的讨论。
2.3 国际化视域下外语学科发展的挑战
诚然,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给我国外语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过也使我国外语学科面临新的挑战。其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我国外语学科的传统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产生冲击。长期以来,我国外语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一成不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关注语言知识的讲解,与语言实际应用相脱节,忽略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西方的语言文学学科则强调专业和课程设置根据社会需求予以调整,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不积极应对这一冲击,我国外语学科在往往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会被淘汰。其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导致西方思想或西方价值观随教材、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传播至我国,这必然会对我国学生的思想或信念产生影响。第三,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外语学科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外语学科教师不仅必须应精通外语,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国际视野,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能够追踪国际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具有国际合作精神。外语学科的管理人员则必须具备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否则他们无法胜任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关的国际交流工作。
3.国际化视域下外语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般而言,高等学校履行的职能主要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我们依据这些职能的划分,在与国外同类学科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考察我国外语学科的发展,发现我国外语学科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外语专业设置未能反映社会发展对外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一些新专业往往在未能做好就业市场调研的情况下就匆匆上马,导致外语学科培养的毕业生数量远远超出就业市场的需求。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应用日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分别被列为高职高专的红牌专业和本科黄牌专业。而且,外语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大多只掌握有限的外语语言文化知识,其他专业知识的基础相当薄弱,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不强,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差强人意,毕业生质量总体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外语专业人才尤其是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优势不够突出。虽然外语学界倡导并实施外语教学改革,外语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仍然较为传统,学生的教学中心地位未能最终确定,个性化教学也未能得到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学术含量不高。
其二,外语学科学术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外语学科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发表于国内外语专业期刊,少量发表于国内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而发表于国际期刊的研究成果则不多。尽管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人员有几十万之众,但由于全国发行的各类外语期刊只有区区 30 多个,加上外语学科成果所涉的研究领域相对狭窄,很难发表于综合性社科期刊。因而,外语学科发表的论文总数和个人论文发表平均数远远低于其他学科,外语学科研究的影响力也相当有限。此外,外语学科对于本体研究和实证研究均不太关注,跨学科意识较为淡薄,外语学科的许多研究未能追踪国际研究前沿,其原创性有待加强。
其三,外语学科一直将其社会服务职能定位于外语人才的培养以及有限的语言服务,未能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直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尤其是语言产业需要外语学科的理论支撑以及语言学家的直接介入。21 世纪以来,以谷歌、百度为代表的语言产业发展迅猛,这其中蕴含着语音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等外语学科研究的贡献,而语言康复服务更是离不开心理语言学家和神经语言学家的支持。然而,国内外语学科研究不但忽略语言产业,未能直接投入到语言产业发展之中,而且在培养语言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一大批语音学、语料库语言学、语料库翻译学和神经语言学等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方面未能有所作为。
还应指出,由于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开设外语专业,并开设公共外语专业课程,导致国内高校外语学科师资队伍规模庞大,而且大多为硕士学历,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加上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他们的科研业绩很难达到所在学校职称晋升要求,其发展空间非常有限。
与其他学科相比,国内外语学科最有条件实施国际化战略,其国际化办学水平本应很高,该却低于其他许多学科。首先,国外高校外语专业的设置大多与语言学研究、国别研究、文学和文能的训练,设置了为数不多的语言学和文学入门课程。其次,许多高校到境外访学的外语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为数很少,甚至很少有机会与所学语言国家的公民直接进行交流,对于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和习俗缺乏直观的了解。第三,目前,国内外语学科发表于国际期刊的学术论文数量较少,在国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屈指可数,而国际合作项目更是少得可怜。近年来,国内个别外语院系主编并出版了国际期刊,但这些期刊的稿源和影响力均不太理想。第四,许多高校外语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国外学者进行交流或到国外参加学术会议,更遑论到国外高校进修或攻读学位,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不容乐观。
4.国际化视域下外语学科发展的路径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外语学科应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学习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提高学科综合实力与影响力。只有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外语学科才能充分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外语学科带来的机遇或挑战,解决外语学科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从而获得快速发展。
4.1 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的国际化
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的国际化是指学习世界一流高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并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这些理念。教育理念是指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的观念或价值观,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应。一般而言,西方高等教育理念历经传统大学理念、新兴大学理念、终身教育理念和国际化办学理念四大发展阶段。传统大学理念强调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学和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新兴大学理念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念和针对性理念。前者强调大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协调与整体推进。后者主张高等教育应符合社会期望,关注社会问题,加强社会服务。终身教育理念主张高等教育应根据社会需要,提供能够满足公民人生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的教育。国际化理念重视高等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的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国际化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
管理理念指管理者或管理主体关于机构或企业管理的观念或价值观。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大致可划分为经验主义、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等管理理念。依据经验主义理念,个人或群体的经验是管理行为决策的基本依据。任何决策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科学主义管理理念则关注发展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视效益为管理的最终目的,而自然科学中的量化方法作为重要方法应用于管理领域。作为科学主义管理理念的延续,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强调学校组织目标应与教职工利益和学生发展目标保持一致,重视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互动以及教职工和学生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以人为本”理念将人的自我完善视为生产实践的唯一目的,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视为管理价值的最终体现。
应当指出,自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高校逐步吸收并消化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外语学科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得到更新,但总体上比较落后。一方面,许多高校的外语学科虽然建立了一定机制保障教授治学,教授在学科管理和发展决策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而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往往被割裂,在社会服务和国际化办学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外语学科的管理大多停留于经验主义管理阶段,关于学科发展的重大决策往往依赖管理者的经验,很少经过科学论证,师生员工基本上不参与重大决策,更谈不上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有鉴于此,外语学科应当引进、消化并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首先,外语学科应大力推进教学型科研和科研型教学,从教学中提炼研究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努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外语学科还应结合学科优势,在语言产业发展以及国家智库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为国别研究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撑。其次,外语学科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吸收并运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或健全各类专门委员会,如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学生委员会等,广泛吸收师生参与这些委员会,直接参与学科决策和建设,建立“以人为本,科学决策”的机制。尤为重要的是,外语学科应当在充分调研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关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政策与制度,并依照这些政策和制度开展学科建设,努力避免经验主义对学科建设的负面影响。
4.2 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主要涵盖两方面内容: 1) 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2) 师资队伍和学生的国际化。前者是指国际先进教学理念的消化与运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接轨。后者指师生的国际化背景和学生来源的国际化。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欧美高校愈来愈重视人文教育和学术教育,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庄智象,等 2011)。为此,欧美高校推崇以学生为中心和个性化教学理念,倡导研究性或探究性教学,将学生培养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重视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强调在具体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我国外语学科迄今为止仍然沿袭 50 年代从前苏联引进并具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教育理念,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人文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窄,人文素养和研究能力均差强人意。显见,我们的外语教育应当培养爱国爱人民、能思考、能钻研,能根据不同需要和情况变化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胡壮麟 2015b); 我国外语学科应当重视人文教育,倡导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化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和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以及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胡开宝 2010)。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研究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布置学生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外语学科还应推进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国际一流大学尽量衔接,引进并使用国外优秀教材,使教学内容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
此外,外语学科还应培养高端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为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做出贡献。普遍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及其结构。服务贸易包括粗放型服务贸易和智力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贸易。后者利润远比前者丰厚。以建筑业为例,从事工程咨询服务的人力投入只有从事施工服务的人力投入的二十分之一,但其收入却是后者的三倍多。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由于我国缺乏既精通外语,又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我国许多企业未能充分参与国际高端服务领域的竞争,服务贸易多为粗放型服务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小。
应当指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作为外语学科国际化的重要主体,国际化师资不仅可以带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而且可以直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科研成果与国际接轨。外语学科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1) 努力引进外籍专家和具有海外学历的优秀中国留学生或专家。这些专家了解国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潮流,熟悉国外高校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所从事的研究大多属于国际前沿研究,并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或出版社发表和出版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引进这些专家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将会有力推进外语学科的国际化进程。2) 外语学科应积极选送优秀教师到国际知名高校进行访学或合作研究,或者攻读国外高校学位,培养教师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还应指出,外语学科应出动出击,与国外高校在“双学位”或交换生项目等方面开展合作,选送优秀学生到国外攻读学位或选修课程,并引进国际学生来攻读学位或修读课程,努力提高出国访学的学生比例和国际学生的比例。为给学生创设真实外语学习环境,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因地制宜,组织全封闭外国语言文化夏令营,让学生亲身体验异域生活,感受外国文化。
4.3 学术研究的国际化
必须指出,当代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愈来愈复杂,仅凭单一的纯学科研究无法解决。在这一背景下,当代学术研究呈现由单一学科参与的纯学科研究向多学科共同参与的跨学科研究转向,一大批交叉学科研究或跨学科研究领域相继问世并且发展势头强劲。同样,国外语言文学学科研究也朝着跨学科方向发展,不仅侧重于跨学科的语言研究、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而且注重语料库方法和实验方法等实证方法的应用。事实上,包括外语学科在内的语言文学学科可以通过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知识“复合”或交融,使其内涵得到充实和丰富,从而获得发展动力。然而,国内外语界所从事的研究大多属于单一学科视域下的传统语言文化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对于跨学科的外语研究以及实证研究方法常常持怀疑态度。有鉴于此,外语学科应广泛调研国际语言文化研究及其相关研究的最新趋势,确定外语学科的研究课题或研究内容,大力推进跨学科的语言文化研究,尤其是基于技术的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如计算语言学、临床语言学和翻译过程的认知研究等。唯有如此,外语学科才能瞄准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借鉴并吸收国际一流学术研究成果,从而实现学术研究内容与国际学术研究的同步发展。
通常,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不仅表现于研究内容与国际研究前沿的对接,而且还表现于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和学术平台的国际化。
研究成果的国际化是指在国际学术期刊或国外出版社发表、出版学术论著。在日益全球化的当代,发表国际期刊论文,出版外文著作,可以有效提升外语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因此,外语学科应当制定有关政策,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培养教师学术研究的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鼓励教师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出版外文学术著作。外语学科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国际学术期刊和国外出版社进行交流与合作,携手出版国际学术期刊专刊和外文系列著作。
学术平台的国际化包括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建立、国际学术期刊的主办和国际学术会议的承办。与国外高校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依托该中心开展课题研究,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不仅可以借鉴国际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以及先进的科研管理理念,而且还可以为直接引进优秀外籍专家提供便捷通道,推进与国外高校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深度合作。国际学术期刊的主办和国际学术会议的承办可以推进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提升国内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显然,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外语学科有必要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主办国际学术期刊,不定期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条件成熟时,与国外高校有关机构合作,建立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如应用语言学联合研究中心、神经语言学联合研究中心等,并发挥该中心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
4.4 社会服务的国际化
一般而言,社会服务的国际化是指具体高校或学科的社会服务不仅要推进国际交流或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而且要反映国外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所呈现的最新趋势。与其他学科不同,外语学科主要从事外国语言文化研究,在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可以在推进国际化校园建设、推动国际交流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国外高校近年来非常重视与语言服务或语言产品研发企业合作,推动语言产业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样,国内外语学科可以凭借其语言文化研究方面的学科优势服务于语言产业的发展。
首先,在日益全球化的当代社会,国际交流活动愈来愈频繁,越来越多的文件或文献需要翻译成本族语或外语,而国内高校所推进的国际化校园建设也同样涉及到教学管理文件的外译。外语学科不仅可以凭借其学科优势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社会输送能够应对国际交流需要尤其是重要文献翻译需要的专门人才,而且还可以组织团队直接参与重要文件的翻译,尤其是法律文本和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等。
其次,外语学科可以凭借其语言学或文化研究的优势,直接参与并推动语言产业的发展。语言产业是指以语言为内容、材料或加工处理对象研发产品或服务的产业。语言产业大致分为语言能力产业、语言内容产业和语言处理产业三类。语言能力产业是指提供语言能力习得、维护和测评的产品或服务的产业,产业形态为语言培训、语言康复和和语言测试等服务。语言内容产业指以语言内容的整理、转换或创作产品或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产业,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语言创意和语言艺术均为该产业的具体表现。语言处理产业是指利用技术和设备对语言进行储存、复制、显示、识别和翻译等处理并研发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产业。语料库、字库、语音识别、文字处理软件和机器翻译等均为该产业的具体形态。语言产业的具体产业形态都是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产物。具体而言,语言康复产业以认知神经语言学与医学的交叉为学科基础,语音识别涉及到语音学、实验语音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交叉,而机器翻译离不开语料库翻译学和计算语言学的理论支撑。如果没有外语学科的介入,尤其是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所提供的理论支撑,许多语言产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往往会差强人意。目前,国内常用的一些机助翻译软件,如有道翻译等,所采用的句对部分取自于国内期刊摘要的英译,其翻译质量令人不敢恭维。一些机器口译软件自称能够实现自动口译,然而这些软件所依据的语料库只是笔译语料库,提供的译文是书面翻译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译。因此,外语学科完全可以而且应当在语言产业的发展上有一番作为。
再次,外语学科可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旨在通过文化宣传、文化外交和对外文化贸易等途径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该战略涵盖图书出版与海外推广、汉语推广、包含影视产品和文学作品在内的各类文化产品出口、文艺海外巡演和知名品牌的输出等内容。必须指出,各类图书或文化产品能否成功出口,知名品牌能否成功输出,不仅取决于这些图书或产品能否成功翻译,而且还受制于我们是否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外社会文化语境。这些工作均需要外语学科提供理论支撑与人才支持。
5.国际化视域下上海交大外语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2 年,我们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科新一轮建设的目标,将国际化战略确定为学科发展的主战略。4 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国际化,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根据 QS 世界大学排名,2015 年本学科的语言学和现代语言研究等研究方向位居世界百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位居 101-150 区间。
5.1 引育并举,努力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
我们一方面根据学科建设目标和学科发展需要,引进了 20 位优秀学者加盟我院,其中外籍专家 5 位,具有国外知名高校博士学历的青年教师 9 位,另有 5 位教师均有一年以上的国外访学经历。另一方面,我们积极选送青年教师到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高校做访问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建成了一支国际化程度高而且具有较强实力的师资队伍。本学科所有师资均具有国外高校学历或海外访学经历,其中具有海外学历教师所占比例为 37%。
5.2 教研结合,积极建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借鉴并消化国外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理念,倡导科研型教学和项目式教学,让科研课题进入课堂; 组织学生直接参与教师承担的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完成学校、上海市及国家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我们在保持现有教学传统与特色的基础上,设置了一批与国际一流高校课程对接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如神经认知语言学、形态学和语言哲学等。
我们还分别与曼彻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慕尼黑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联合实施学生交换项目以及本科和研究生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近年来,我校到海外访学或攻读双学位的外语专业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大幅提高,其中到海外游学的本科生所占比例高达 76%,研究生到海外学习的比例达到 37%。此外,可喜的是,来我校攻读外语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6 年,我院攻读外语专业学士学位的国际学生占外语专业本科生总数的 18%,外籍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的 15%。
5.3 瞄准国际前沿,努力推进学术研究国际化
我们从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和研究平台的国际化等方面的国际化入手,着力推进学术研究的国际化。
1) 研究内容的国际化
我们强调学术研究应与国际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学研究前沿对接,开展跨学科的语言文化研究。我们成立了跨语言处理与语言认知研究基地,与上海交大相关院系合作,开展语音合成、自动测试与评分、司法话语、语言认知和国家形象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跨学科研究体系。
2) 研究成果的国际化
我们鼓励并支持教师在 SSCI 和 A & HCI 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定期举办关于国际期刊论文写作的讲座和交流会,给予教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由于广大教师的努力加上政策到位,我校外语学科教师团队每年发表的 SSCI 期刊和 A & HCI 期刊的论文由最初的个位数增加到两位数,连续 3 年位居上海交通大学 9 个文科院系的第 2 位,并超过学校关于本学科国际论文发表规划指标的 3 倍以上。我们主动与 Routledge 和 Spinger 等国际顶尖出版社合作,主编并出版 Frontiers in Applied Linguistics(《应用语言学前沿》)和 Frontiers in Corpora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语料库与跨文化研究》)等系列丛书。目前,我院教师的 7 本著作将由 Routledge 出版,3 本著作将由 Springer 出版。
3) 学术平台的国际化
4 年来,我们组织召开了多场国际学术会议,平均每年 2 场以上。较有影响的会议有跨学科语言学大会、国际文学伦理学研讨会等。这些会议的举办有力推动了国内外学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本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力。此外,我们还根据本学科优势,积极推动与国际知名出版社在国际学术期刊出版方面的合作。目前,我们已与 de Gueter 和 John Benjamins 等国际知名出版社签署协议,主编并出版 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 和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等学术期刊。这些期刊的出版将有力提升本学科的国际软实力,为本学科获取国际话语权提供重要平台。
5.4 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社会服务的国际化
自 2012 年以来,我们分别与中国商业飞机有限公司、华为公司翻译中心、国家外文局和上海市语委等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联合研发语言产品和语言服务,合作项目经费达数百万元。这些产学研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语言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外,我们对接国家、地方和学校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国际化服务。我们承接了江泽民著作、钱学森图书馆中文资料和东京审判外文史料等重要文献的翻译工作,为传播中华文化和体现时代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完成了包括教学管理文件在内的许多学校重要文件的翻译工作,并对学校行政人员进行英语应用能力培训,为学校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最后,我们主动对接“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重要战略,多维度深入研究中国国家形象,在推进公共外交、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刘康教授对 13 个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 26 个拉丁美洲国家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民意调查,相关研究成果获得温家宝总理和时任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批示。胡开宝教授团队利用语料库技术深入分析当代中国形象,其团队目前已向中央呈交 2 篇关于中国形象的资政报告。
6.结语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当代,外语学科的发展既迎来发展机遇,也面临许多挑战。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外语学科应当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努力实现与国际最新发展趋势对接,努力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自2012 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科大力推进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国际化,学科综合实力与社会声誉获得快速提升。经过 4 年的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科已发展成为以国际化师资队伍、研究性教学体系、跨学科研究体系和产学研结合为主要特征,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学科。
参考文献
[1]胡开宝.复合型、研究性、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理念与实践[J].中国外语,2010(6): 8-16.
[2]胡壮麟.对中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J].外语教学,2015a(1):52-55.
[3]胡壮麟.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结合——纪念许国璋先生诞辰 100 周年[J].当代外语研究,2015b(11): 2-5.
[4]沈 骑.外语学科发展的责任与使命——略论许国璋外语教育思想三观[J].当代外语研究,2015(11): 11-14.
[5]束定芳.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J].外语学刊,2013(6): 90-96.
[6]庄智象,等.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外语界,2011(6): 71-78.
作者简介
胡开宝,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兼任第三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担任《中国翻译》《中国外语》《山东外语教学》和《当代外语研究》等学术期刊的编委以及Routledge“应用语言学研究前沿”(Frontiers in Applied Linguistics)系列丛书、Springer“语料库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丛书(Corpora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语料库翻译学文库”主编。在SSCI、A&HCI和CSSCI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在国际知名出版社Springer、Palgrave Macmillan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9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中国翻译研究院重大项目1项等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
王琴,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语料库翻译学。
本文原载《外语教学》2017年第2期,第1-6页。本次推送已获作者授权,谨此致谢。如若引用,请以原载期刊为准;转载请注明“大民说英语”以及文章来源。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